游戏成瘾之殇,家庭教育之失?(2)
肖女士是一位单亲妈妈,儿子小牧(化名)五年级时,她离家去天津打工,小牧跟着外婆一起生活。那段时间,小牧迷上了网络游戏。有一次,肖女士发现银行卡里少了500多块钱,反复追问之下,小牧才承认自己偷偷花钱买了游戏皮肤。外婆也经常向肖女士告状:“他拿着手机去上厕所,一待就是半小时。不玩游戏,能干什么?”
肖女士并没有选择打骂等方式处理这件事。肖女士自己也成长在单亲家庭,她太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了。她希望和小牧做朋友,平等沟通解决问题。
很快,小牧交出了自己的账号密码,由于孩子玩的游戏是腾讯旗下的,肖女士可以通过“成长守护平台”来查询和管理小牧的游戏时间。如果考试成绩不错,肖女士就给小牧买游戏皮肤作为奖励。去年,肖女士主动提出拜小牧为师,跟他一起打游戏。
起初,小牧不愿意带肖女士,嫌弃她打游戏很“坑”。在肖女士的坚持下,小牧玩游戏时已经习惯了她的加入,还经常指挥她如何“走位”。很多时候,小牧都不叫肖女士妈妈,而是“大姐”或“小肖子”。
桐桐则遇到一位更为开放的家长。上一年级的桐桐生活在北京,他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接触游戏了。去年,桐桐爸爸还给他专门买了一个iPad用于玩游戏。iPad销售人员听闻直呼:像你这种家长还没遇到过。
桐桐爸爸从来不把游戏当做洪水猛兽。“玩游戏是小孩子的天性,没必要把游戏妖魔化。”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杜绝。他也不觉得玩游戏和玩乒乓球、阅读等有本质差别。在他看来,掌握游戏技巧的过程中,孩子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。
但桐桐爸爸并不是放任孩子无节制玩。他采取“对等补偿”原则,桐桐想要玩半个小时游戏,必须先完成一个小时或者是40分钟的学习任务。玩的时间是用认真做事的时间换来的。
而叶壮则是一位更酷的爸爸。尽管已有两个孩子,三十多岁的叶壮仍因打游戏的事被长辈念叨。叶壮堪称资深游戏玩家,玩过800多款游戏,大学期间一度沉迷于魔兽世界,在线时间达2900小时。在他看来,有深度有内容的游戏就像电影一样,是一种艺术品。
儿子四岁开始,叶壮每天都会花半个小时和儿子一起打游戏。叶壮会手把手教儿子如何操作,儿子也会大笑着喊他帮忙,这对他来说是很美好的亲子体验。
叶壮会在游戏种类上给孩子做把关和甄别。“我要把他培养成一个‘硬核’玩家,避免他以后受到垃圾游戏的诱惑。”
很多好的游戏甚至成为了叶壮的教具。比如,他和孩子一起玩“火车山谷”,做火车的调度工作,孩子要通过扳道岔的方向决定火车的行进路线,培养逻辑思维和空间推演能力等。
复旦大学博士、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认为,对待游戏宜疏不宜堵。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高科技时代,没办法隔绝电子产品。对待游戏不要如临大敌,不要把它看成洪水猛兽,坦然对待,适度地玩,才是正确姿态。
4 防沉迷 家庭教育不可缺
现在的林林,总是把自己关在屋里,注意力很难被游戏以外的事物吸引。生意失利后赵东来到北京打拼,他多次想让林林来北京玩一玩,都被林林拒绝了。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,研究发现,亲子关系对孩子在网络游戏中的行为有很大影响。父母与孩子民主相处的家庭,孩子出现网瘾的比例较低,父母比较专制的,孩子出现网瘾的比例高于平均值,父母对孩子放任不管的,孩子出现网瘾的比例最高。
赵东后悔不已。他想回到十年前,自己绝不会在儿子面前整日把时间花在游戏上;重来一遍的话,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,他会拿本书陪在孩子身边,而不是自顾自地玩电脑和看电视;他会推掉那些没有意义的应酬,把时间用来陪家人孩子。
桐桐爸爸就是一个把大量时间花在孩子身上的爸爸。他几乎从来不应酬,工作忙完就直接回家。他回忆,“儿子在我肩膀‘骑大马’的时间估计都超过一两百个小时了。”
陪伴以外,桐桐爸爸还帮桐桐安排了丰富的课余生活。桐桐现在最痴迷的是打篮球,篮球比手机游戏的吸引力要大。“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整天玩游戏,那么至少要给他创造一个不玩游戏的环境,或陪他去做其他事情:打篮球,学乐器,阅读,甚至聊聊天,可以选择的太多了。”
有家长抱怨孩子不愿意跟自己沟通。叶壮建议,换个视角,把面对面换成肩并肩模式。“亲子交流不是面对面交流,而是一起做一件事,而玩游戏就是一个选择,父子俩在一起设计战术的过程中就有了默契。”
桐桐爸爸认为,有问题一定不是出在孩子身上,大概率因为家长。孩子痴迷于游戏,一定是他在其他方面可替代选项太少,家长没陪他们。
还有一些问题可能出在社会身上。如农村的留守儿童、隔代教育等。
现在,单亲妈妈肖女士每天都跟小牧视频,不是问学习,而是关心他的生活。“这样即使他遇到什么问题,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跟家人倾诉,而不是去游戏里寻求安慰。”在肖女士看来,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缺少家人的关心,而游戏里会有很多人可以陪他们说话。
多多则没那么幸运。村子里同龄的小孩很少。没人陪他玩,多多一年只能见妈妈八九次,每次也只待几天。
采写/新京报记者 冯琪 冯倓秋